“讨厌自己”的后台留言
元旦收到一条读者留言。她说她正在上高中,发现了自己喜欢BDSM这件事。某次课间一个同学以开玩笑的方式讲解“抖M”这个词汇时,众同学流露出的反应要么嫌弃,要么戏谑,在如同“哈哈哈哪里会有人喜欢受虐”的眼光中,她恨不得挖个洞钻进去,因为她知道自己喜欢。
她说,那一刻,她感觉同学嘲笑的,就是她本人。
于是从那开始,一场“讨厌自己”的练习开始了。许多辗转反侧的夜里,她问自己,为什么要去喜欢一件别人都讨厌的东西?自己真的是变态吗?这样下去自己也会被大家讨厌吧。自我质疑和厌恶将她的自信拆解,她觉得自己心里长了一颗邪恶的果实,像一颗肿瘤,自己只能别无选择地与之共存。留言结尾她说,这样的情况让她很绝望,甩也甩不掉,只能默默隐藏,不去想,不去看。
看完后,我想了一套鼓励她的说辞,但临近发送时,又总无法也无力将“干嘛在意别人的眼光,你要接纳自己,爱自己啊”这些论调摆在她面前,因为这些话对一个高中生实在有些残忍。
任何鸡汤在真实的痛苦面前都是软绵无力的,相比于这些大道理,相信如果有选择,她一定会毫不犹豫舍弃掉这个奇怪的爱好,然后从自我和大众审判式的眼光里逃脱。
我想了想才发现,“爱自己”在某些情况下是一种道德强求,因为讨厌自己并不是当事人一个人的责任,是大部分人对BDSM没有科学客观认知,且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共同作用结果。
这个结果不改变,只一味要求当事人去背负下这些非议,更要求其在这些非议中爱上自己,其实是件很吹毛求疵的事。
爱自己,就够了
不知道是不是大部分意识到自己BDSM倾向的人,对自己的情绪都是厌恶多过爱的。自己是变态吗?怎么会喜欢这种东西?这些倾向别人也有吗?还是只有我“生病”了?这些对自己的质疑似乎从发现的那一刻起便开始形影不离。
这种自我厌恶感是会被利用的,我记得曾遇到过一个女生,她因为厌恶自己,觉得自己很烂,于是在bdsm中做出了相应的情感映射,“主人什么都好,而我什么都不好,所以主人做什么都对,主人就算把我玩坏了,抛弃了,也是我的荣幸。我应该肝脑涂地地去为主人做任何事。”
我们常会发现,BDSM中似乎崇尚一种“美德”,就是爱主人应当优于爱自己。
但BDSM中又似乎盛行另一种“说法”,就是m千万不能爱上S,那是一种越界。
然后我便目睹一些人被两种完全矛盾的声音指责,要么因为他们在BDSM中爱上谁,要么因为他们在BDSM中不够爱谁。
要我说,去他妈的爱你爱他,爱自己,就够了。如果做不到爱自己,至少不要傻傻地交出那份爱,然后被人耍的团团转。
不爱自己但讨厌别人
元旦假期,得空慢慢往前翻看留言,才发现一个天大的误解——“只有不了解BDSM的人才会贬低这一爱好和身份。”
事实并不尽然,在不会被发现,类似树洞的私信里,我窥到了大家部分真实的想法——如何将与自己不对眼的人骂进地狱里。
“讨厌你写投稿的男m,他们狗都不如,凭什么那么自信?”
“讨厌在BDSM里找爱情的女人,她们浪荡开放,凭什么还能找老实人接盘?”
“讨厌丑女,丑女滚啊。”
“讨厌某个采访对象,她心机好重,绿茶婊一枚,鉴定完毕。”
我承认,我在这些私信里终于发现,恶毒的话语原来并非来自不了解的人群,恰恰相反,就来自我们身边。
我们热衷于贬低他人,大概是想以此证明自己不是。讨厌浪荡开放的人,因为这样才证明自己保守专一,讨厌身居下位的男m,因为这样才能衬托自己的阳刚骨气。
但,我们为什么要靠贬低别人来证明自己的呢?难道我们连一点点不依靠别人的自信心都拿不出吗?我想了想,大概是由于我们还不够爱自己,所以要从别的人身上攀比,找到自信和勇气。
昨天去看了皮克斯的电影《心灵奇旅》,被电影传递出的力量所感动,一个人如果平庸、烂泥扶不上墙、甚至内心里有很多自私、丑陋,他该如何与自己和解?如何说服自己,爱上自己的一切?
如何不依靠贬低他人找自信,而是鼓起勇气走进自己心房,直面那颗和大家期待的并不一样、有些奇形怪状、甚至有缺陷的内心?
电影里给了它的答案,现实中,这也是每一个生命都要去解的题。
2021新年伊始,希望大家都勇敢地去内心看看自己,即使不完美甚至很烂也没关系。